【“新時代‘楓橋經驗’看長壽”】李大姐調解室:社區群眾的專屬“解憂窗口”
發布時間:2025-09-04 16:52:23 來源:人人長壽客戶端
新聞摘要:

在鳳城街道梅村社區,提起“李大姐調解室”,社區居民都忍不住豎起大拇指。十多年來,這個以“李大姐”命名的調解室,把群眾的信賴轉化為社區治理的實效——調解糾紛1356件,調解成功率達98%,幫居民挽回損失600多萬元……

“李大姐”調解室 (3)

從“義務幫忙”到“掛牌辦公”,群眾有了專屬“解憂窗口”

“李大姐調解室”的負責人叫李洪志,今年80歲,退休前是長壽化工廠退管辦書記。1999年退休后,愛“管閑事兒”的她憑著人熟、地熟、情況熟的優勢,主動當起社區義務調解員。

2011年,長壽化工廠改制后,不少退休職工家屬犯了難:他們的戶口從農村遷到廠區,可配偶一去世,每月只能領200元補助,日子過得緊巴巴。“200元咋夠過日子?”看著老同事家屬愁眉苦臉,“李大姐”坐不住了。她四處打聽政策,終于找到希望——符合條件的家屬能補繳社保,之后每月能領800元以上的養老金,還會逐年漲。

“這事我來辦!”接下來的3個月,“李大姐”每天揣著資料跑社保部門、社區,幫居民整理證明、填申請表;有人不理解政策,她就一遍遍上門講;有人腿腳不方便,她就上門收材料、送回執。最后,她為數百名職工家屬順利辦好社保,解決了生計難題。

就因為這份實在,2013年7月,區司法局、鳳城街道聯合“李大姐”掛牌成立了“李大姐調解室”。轄區3000名化工廠退休職工、9000名社區居民有矛盾糾紛,就此有了專門的“化解窗口”。

“李大姐”調解室 (2)

主動找矛盾、巧解煩心事,把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

鄰里鬧矛盾、跟物業起爭執,是社區里常見的事,也最影響居民生活。此前,梅村社區8號樓有住戶裝修,樓下住戶有孩子要備考,可樓上裝修隊總在午休時間施工,噪聲特別大,雙方意見不統一,吵了起來。

“李大姐”聽說后,第一時間上門,先分別聽取雙方的訴求:一方怕噪音影響孩子學習,一方則急著趕工期。摸清癥結后,她想出了“錯峰施工”的辦法:讓裝修隊把敲墻、鉆孔這些噪音大的活,調整到上午9點前、下午2點后干,施工時還得關上門窗減少噪音;同時也勸樓下住戶,裝修是臨時的,施工時段可以帶孩子去社區圖書館學習。來回協調兩次,雙方就達成了一致意見,矛盾很快化解。

自調解室掛牌以來,像這樣的鄰里糾紛、物業矛盾,“李大姐”團隊一共調解了1300多起,成功率高達98%。梅村社區黨委書記鐘靈說,為了實現“早預防、小調解、好化解”的目標,調解室還創建了三項機制。主動排查:調解員像“流動探頭”一樣,平時在網格樓棟里走訪,主動發現苗頭性糾紛,提前調解。多元調解:根據糾紛類型找合適的人,鄰里事找熟人,專業事找懂行人,把情理和法律結合起來。跟蹤回訪:調解完并不是結束,還會列清單回訪,確保問題真解決,讓雙方都順心。

“李大姐”調解室 (1)

從“一人忙”到“眾人干”,社區治理有了“新合力”

“社區的事,得大家說了算、一起干!”這是“李大姐”常掛在嘴邊的話。為了打破“自己單打獨斗”的局面,她在調解室牽頭成立了“居民議事隊”,邀請黨員、退休干部、熱心居民當“議事員”,每個月開議事會,一起商量居民關心的停車難、綠化差、垃圾清運慢等問題。

去年年底,不少居民反映“小區非機動車亂停,堵了消防通道”。“李大姐”馬上組織議事員去現場看,又聯合物業、社區民警,制定了“劃停車區+志愿者引導”的方案。只用10天時間,就改好了3處非機動車停放區,亂停車的問題徹底解決了。

現在,“居民議事隊”從最初的10人發展到80余人,還衍生出了“志愿者服務隊”“矛盾排查隊”,形成了“大家一起解矛盾、商問題、做服務”的好局面。

此外,“李大姐”還手把手“傳幫帶”,把自己的調解經驗教給別人。目前,“李大姐調解室”已有老中青三代共計23人,不管遇到什么糾紛,大伙都能及時、妥善處理,不讓矛盾激化、不上交。“李大姐調解室”還總結出32字調解心得:曉之以法,促成互諒;換位思考,平衡利益;耐心細致,理清責任;客觀公正,居中調解。

“現在我們梅村社區,糾紛少了,笑臉多了,鄰里關系也更和睦了。”社區綜治專干何佩思說,“李大姐調解室”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化解矛盾,用有溫度的服務凝聚民心,不僅成了基層治理的“金字招牌”,還走出了一條“小事自己調、大事一起辦、難事合力解”的新路子,為建設和諧社區增添了動力。記者 駱英

人人長壽
掃描二維碼下載客戶端
微信公眾號
長壽手機臺